空氣凈化是除去懸浮菌的主要手段
19-05-21
1.環境微生物與院內感染的相關性
(1)國內情況
由于以往醫院的各種消毒方法中空氣微生物的消毒合格率最低,因此在過去幾十年由空氣傳染的疾病一直在泛濫。
先是沈陽、黃山等地某些醫院出現的柯薩奇病毒,就是空氣與接觸感染,導致幾十個孩子死亡;再就是口蹄疫,還有諾瓦克病毒,雖引起消化道疾病,但空氣仍可傳播; 2003年的SARS,觸目驚心;以后又有禽流感和人流感;手足口病流行多年,據《北京晚報》報道,僅2010年就導致537名兒童死亡:還有正在我國泛濫的結核菌,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結核大國。可以預言:如果再不重視空氣微生物污染,今后在我國泛濫成災的仍然是微生物氣溶膠傳播的疾病。
幾十年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對手術感染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據《醫院感染學》[3]一書中報道,王本茂等人發現手術室所用器械53%被手術室空氣中細菌污染[3],說明空氣與接觸感染密不可分。索繼江等人提出,高效過濾層流設備對m液腫瘤患者具有保護作用,對控制空氣黃曲霉感染暴發也是有效的[4。室內空氣是醫院感染的重要感染源,因此醫院進行空氣微生物監測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醫院環境微生物監測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我國眾多學者在調研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了環境微生物與院內感染的相關性[4~7。
(2)國外情況
手術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均對感染控制提出新的挑戰。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人工關節置換、器官移植等手術技術重大進展,此類特殊手術(special surgery)風險很大,患者又服用排斥藥物,使得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成為當時感染控制的難題,萬- .感染,后果不堪設想。針對此類特殊手術開發出來以高效過濾與層流技術為核心的感染控制技術,有效地降低了手術部位感染率、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據英國J. Charnly報道[8],為降低髖關節置換術感染率進行15年研究,將普通手術室改成層流,在5000多例手術中感染率從7. 7%降到1. 5%。層流手術室中又使用全身吸氣服,6000 多例病人,感染率降到0. 6%。特別有力的是他未使用抗生素。使統計結果更加準確可靠、更有說服力。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在19所醫院內對8000多例髖關節置換術進行對照試驗,隨診期1~4年感染率為0.6%;而由同批醫生在普通手術室進行同樣手術,感染率為1.5%。相差顯著(P<0. 001)。
法國蘇特等人,在不同凈化手術室對手術感染率進行評估:術中空氣污染有必然的危險。高效過濾器可減少這種危險。
瑞典Uppsala大學Hambraeus在手術室提煉出“ 個經驗公式:膝蓋整形及移植手術中敗血癥發病率與室內微生物氣溶膠濃度平方根有正比關系[9]。
敗血癥發病率(%)=0.84X0.18√A,其中,A為空氣微生物濃度。
P. E. Gosdne等報道,10個菌即可引起關節修復術感染。感染率同傷口周圍30cm的空間空氣微生物濃度相關。他還認為:手術室空氣微生物濃度從100~ 200efu/m3降到10cfu/m3,則手術感染率可降低50%[10。他在病人傷口發現的細菌98%是直接或間接來源全髖關節置換術切口上發現的細菌, 30%直Hodgeson, Tinker P.E.Gosdne與Hodgeson, Tinker 相隔千山接從空氣沉降而來,68%從間接途徑而來。 最有說服力的是WHO發
表的文件指出:細菌濃度為36~72cfu/m,萬水而得出的結果確當手術室空氣微生物濃度在角是驚人的相似,則術后很少發生敗血癥。! 700~1800cfu/m', 則常常發生敗血癥;如果染控制技術的有效性、安全性,近年來高還證實能有效排除因手術電效過濾器與層流裝置性能提高、十分有害[2],因此逐漸推廣由于以高效過濾與層流技↑廣到以心血管臟手術刀產生的外科煙霧術為核心的價格下降,,又發展成更為經濟的局部層流, 近年來( urgical smoke),這煙霧對手術人員(cardiovascular surgery)為代表的大型手術。
(3)解析
感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空氣凈化,特別是高效過濾、層流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包括細菌在內的微粒數量,盡管誘發手術部位感染的因素很多,這至少可以降低空氣途徑的感染,這已成為常識。這是因為切環境變化必然影響微觀生態平衡。筆者是搞微生物研究的,三十年來和凈化、層流技術結了緣,本人感染控制的成果也充分證明這一點四。我們感到困感的是為什么我國工程界會有人相信塵粒最少、細菌最少的層流下感染率反而高?一兩例可能例外,上萬例應是有規律的 (如果正確統計的話)。但這個結論從道理上無論如何講不通[如果說層流未必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尚可(例如對于受到污染的切口),畢竟引起感染的因素太多,說它比亂流還容易感染則難以服人]。對此,德國DIN1946-4 標準委員會負責人漢斯馬丁.賽浦教授(Prof. Dr. med. Dipl. -Ing. Hans Martin Seipp)已經作了明確的答復[1]。如果有人著文對上述論點加以介紹并存疑問本無不可,但以此為依據繼而推論到我國《規范》手術環境控制措施有問題,或者說我國《規范》是各國醫院標準中要求的最高,如果不是一條條措施、項項參 數和國外比較而 下此結論, 未免太武斷。作為位微生物學者,對近年來一些工程專業人員對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微生物拼命擴大其危害性,而對醫院,尤其是手術室、無菌室病房等關鍵科室中的微生物極力降低其危害性,實在是無法理解。
筆者原在部隊醫院工作,曾長期擔任全軍醫院感染專業委員會空氣微生物監控中心主任,-直對國內外醫院的標準與感染控制措施比較關心和了解。筆者認為我國有自己的《規范》應該感到高興,說明我國在手術環境控制方面已有話語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應該愛護、完善它。而且與各國醫院標準中醫療環境控制措施基本-致, 無非是過濾除面氣流稀釋、壓力控制等措施,沒見紫外線殺菌等條文。《規范》沿用了《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JG19-8中潔凈手術室定義與技術措施,并發展這一技術, 保持了規范的延續性《醫院清毒衛生標準) GB 158 1999 也是采用層流潔凈手術室,并不是《規不用“抽手水室”一詞,我國醫護人員早已熟悉,即便如此,筆者并不認為潔凈手術室與生物潔凈手術室客有何本質上的區別。如果只要-發現國外標準與我國《規范》有所快精客此者文就批評,甚至否定《規范難道照攏外商標《眼火四外眾多標準各不相同,究竟照擁糧哪國的標準好呢?從感染控制角度來講,基于本國情采用不同對策無可非議。而且,190 規范,總是要修訂的,即使有不合適的,可善意的提個修改意見。筆者一直強調我國醫院空氣微生物的數量大超過西方發達國家,有的可相差1~3個數量級。我國醫院感染是以呼吸道為主(53%),而西方發達國家卻以泌尿道感染為主(39%),這就是不同的國情。
我國《規范》明確表明手術室分級以切口類型來劃分,從感染控制上來說很有意義。潔凈室手術環境主要保護I類切口,也涉及- -些II類切口。II類切口自身已被污染,嚴格控制懸浮菌濃度作用不大,當然也不能任由空氣途徑污染。根據類切口污染程度以及手術類型宜在不高于IV級準潔凈手術室中進行,- -些工程專業人員也許對此不了解。《規范》只是規范潔凈手術室,并非涵蓋所有手術室。
如所述,國外標準中最高-級最初都是針對器官移植、 關節置換、矯形手術等特殊手術的,當時的日本和美國醫院指南送風末端皆用高效過濾器,還強調全室層流,百級潔凈標準。近年來德國等醫院標準發展成較為經濟、有效的局部層流。我國《規范)從感染風險控制出發,認為特殊手術與無菌病房應該采用高效過濾器與(局部)居流技術。準潔凈手術室用亞高效、一般手術室用高中效,采用亂流技術,即使與國外標準有所差異能章來上綱嗎?